做支付的这些年,对产品”政策“的理解

  大多数代理商选择一个产品时,绝大多数还是去看政策,并且看的主要还是政策的结算高低、补贴高低、机器价格高低这三点,在一定程度上讲,基本是把政策等同于产品了,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这个认知在16年后的一两年内并没有暴露出大的问题,但行业发展到现在,就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了,这种认知容易误导我们走很多弯路,实际上这种错误的认知在支付行业发展到现在也普遍存在,想要扭转也非常困难,但好在也有不少代理商回过神儿来了,开始更深层次的去思考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

  一个代理商决定要做一个产品的时候,会说“这个产品政策好,我要做”,那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产品政策好”,好的标准是什么?我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代理商认为结算低、返现高、机具便宜的政策就是好政策,也是大多数代理选择做与不做某个产品的标准。那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标准,也是造成代理商现在干的痛苦的一个大原因。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错误的选品标准呢。

我的观点是这样的:

  第一,纸面上的政策更像是一个产品的营销方案或者说是宣传手段,并不是真正的产品本身,你在决定做一个产品的时候,如果把视角都聚焦在政策文件上,自然会忽略许多其他因素,比如售后、比如运营、比如产品体验等等,这些因素都能决定一个产品的成败,换句话讲,你并没有全面考察产品,只是看了这个产品的冰山一角就决定做与不做了,所以你错过一些真正好的产品或选择了一些实际上不好的产品都不奇怪,如果我们尝试去描述支付行业的产品概念的话,我心中一个产品的样子大概是这样的:

产品=政策+C端体验+总部售后+总部服务+品牌知名度+运营支持+招商经理的专业能力

  第二,所有的政策,无论是1.0,还是2.0,还是8.0,都是一套系统,如果把结算、返现、机具、政策周期这四个政策模块看成是这个系统的四个子要素的话,那这四子要素的关系是相关影响的,或者说是互为因果的,比如机具贵点的产品,他的返现也许就能高一些,结算高的产品,那他的政策周期也许就能长一些,如果我们把现在的行业热词“割韭菜”设成另外一个因素的话,它和其他四个因素的关系大概可以这样描述:

割韭菜的程度或几率=\frac{返现}{回本周期*结算价*机具价格}

  行业发展到现在,能留下的代理商都不容易,希望我们今后在选择产品的时候能够用系统的思维去考察一个产品,而不要只盯着眼前的利益,原因很简单,站在系统的角度去理解一个事情,往往能够真正得到正确的答案,也更容易减少踩坑的风险。而越是只盯一点,把眼前利益盯的紧的人,到最后反而会成为那个一无所获的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事情还是不要做了。

做支付的这些年,对产品”政策“的理解插图

也许有人会说,16年到22年,行业里不是一直有高补贴,高分润、高返现、机器也便宜,为什么那个时候没有调价这个事情,现在怎么动不动就调价呢。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点去解释。

 第一:当时的市场足够空白,各支付机构的交易量都小,都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而增长空间的完成是需要时间积累的,这个时间其实就是代理商能和支付机构相安无事的蜜月时间,所以那个时候虽然支付机构在用钱砸市场,但代理商却没有被定期收割,原因就是,当时的代理商在为支付机构冲锋陷阵,所以支付机构是不会把他们怎么样的,反而会依赖代理商,这个时期的对代理商来讲可以说是行业或支付机构给予他们的行业红利期。但为什么18年以后就开始出现频繁的收割了呢?个人觉得原因有两点,从大处看,18年之后的信用卡应偿余额的环比增速明显放缓,意味着市场开始从增量市场转型为存量市场;从终端市场看,用户手里的机具已经趋于饱和,这意味装机难度加大。这两点都指向一个点,就是竞争的加剧,行业前景不乐观了。在行业前景不乐观的大环境之下,支付机构开始回收自己以前补贴出去的钱,不是很正常吗?

 第二:大资本和小资本的不同。和过去不同,现在频繁调价的产品基本是民间资本运作的产品,而大家不要忘了,支付机构本身其实也是资本,而且是更大的资本。他们二者的区别是,大的资本对回本周期的耐受度要强于小资本,形象点说的就是,同样的产品,大的资本也许会放长线钓大鱼,小的资本却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说完以上这些,也许还有人会接着说“迟早都是调价,那还不如做高返+低底价的政策呢,快活一秒是一秒嘛”。我总是认为,成年人要对自己做的选择负责任,选了激进的政策就要面对激进政策带来的结果,而不是拿完高补贴,被割韭菜之后,骂上家做的不厚道,也不是明明想选一个相对稳定、调价几率低的产品,而到最后选着选着就又纠结于返现太低、机具价格太高、结算太高。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打小我们就都明白。

  进一步我想说的是,选择做还是不做一个产品,需要结合眼下的市场环境去做决定,因为任何产品都只能适应市场环境才能活下来。眼下的市场环境是什么样的?竞争激烈、增速放缓、代理商被割的太疼、缺稳定产品、缺能让代理商和支付机构一起成长的产品。竞争激烈、增速放缓这是客观环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只能适应,这一点已经是确定的了。那进一步我们要考虑的只有“我们如何才能更好的调整自己并适应现在的环境,最后比别人活的更久”,这是代理商要面对的同一个问题。

 

拉卡拉自备机www.zibeiji.cn

拉卡拉